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一些目睹爆炸得手的参谋们,在激动地发抖,他们与灯塔交手很多年,还从未有过如此痛快伶俐的体验。
与灯塔交手,如同被蟒蛇缠住,过程漫长而又痛苦。它在军事运筹上,几乎是无敌的,人类军队参谋部还在统计各种前线反馈数字,制作表格并加以分析的时候,它已经可以算计到,混沌表象后的那个,遥远将来才会发生的“消长点”。然后它就会不紧不慢地实施绞杀。
所谓“消长点”,就是此消彼长的那个时间,如同天平的平衡点,优势方只要再加上一根稻草,形势会倒向自己。尽管一开始的时候,胜势发展并不那么明显,但是这个时机实际上决定了棋局最后的将军,意味着颓势那方,继续投入兵力,也不再可能逆转。事实上,人类也确实从未逆转过灯塔。
人类的后知后觉体现在,很容易盲目地跟着敌人的节奏进入互相追加资源投入的“僵持”,通常得等到大量“败相”纷至沓来,才会意识到战局无法挽回。
人类的理性是相对的,灯塔的理性是绝对的。
不久前,林司令员停止了既定的反攻,保存了手上的资源,这显然是对的,但是这一决策,更多的是源于对以往失败的教训,而非参谋部对局面的预测。
按照参谋部的统计,尽管第一回合突击损失惨重,但是兵力上,我方仍然占优,可以继续拼死一搏,实施登陆;但是林司令员还是嗅到了一丝不妙。灯塔如果计算不到胜负手,它会果断停止无效的资源投入,但是它一直在持续反抗,甚至将东海最强大的舰队调集过来,弥补防空网的不足,这是一个不妙的迹象,说明它看到了,我方准备了几个月的“最终攻势”,并没有压倒性优势。
通常情况,一旦灯塔通过大数据预测到局面将有利与它,那么最终,它就会胜利。
除非……有什么“计算之外”的事情,搅乱它的全盘预测。当然这种“计算之外”的转机,还只存在于纸面理论上。
在奥尔森科克的理论中,这种情况叫做“掀翻棋桌”,意为棋手在棋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,应该把桌子掀翻,而不是继续在规则范围内勉强博弈。
一旦有积累的变数可能扭转局面,奥尔森进一步预测:灯塔会趋向于止损,这是绝对理性的特征。
毫无疑问,派到岛上的两个小组,成为了灯塔算无遗策的大数据外的一个变量。但是这个变量是否足够?
也许,这只振翅的蝴蝶,终于掀起了大洋上的风暴。无论何种意义上,这都是让人振奋的一刻。很多年来,人类与灯塔的对抗,始终绝望;而现在,它好像开始失手了。但是,此时是否可以说,敌人败势已露?